前三季度,在农民工务工人数稳中有增、扶贫政策持续发力、畜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带动下,红寺堡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调查结果显示,前三季度红寺堡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2元,同比增加494元,增长11.2%,增速较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是2015年以来的新高。
一、农村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从收入构成看,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88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58.7%;人均经营净收入128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6.2%;人均财产净收入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0.06%;人均转移净收入73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5%。
从增收来源看,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1.3%,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6.6个百分点,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3.6%,对增收的贡献率为9.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长9.3%,对增收的贡献率为0.1%;转移净收入同比增长27.3%,增速最快,对增收的贡献率达31.8%,拉动收入增长3.6个百分点,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二、农民增收的因素
(一)工资性收入延续增长势头。前三季度,红寺堡区农民本地务工人数增加,外出务工人数稳定,村干部、乡村教师待遇提高等有利因素推动了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
(二)精准扶贫拉动转移净收入大幅增长。今年以来,脱贫攻坚政策持续发力,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各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转移净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居四大项收入第二位。据调查数据显示,红寺堡区农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及政策性补贴同比增长75.4%。
(三)畜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农民收入增加。调查了解到,今年牛肉价格稳中有增,羊肉价格涨幅较大,羊毛、羊皮价格均大幅上涨,在农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户牛羊出栏积极性高等有利条件下,牧业收入成为前三季度红寺堡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
三、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下降,价格低位运行,种植效益低下。受6、7月干旱高温及病虫害影响(小麦黄矮病、锈病,玉米粘虫),今年小麦、玉米单产均呈下降趋势,预计今年红寺堡小麦亩产260公斤,较上年亩产减少66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小麦价格每公斤2.6-2.8元,新玉米上市价格每公斤1.4-1.44元左右,种植效益较低。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农民粮食种植面积也有所减少,粮食出售量锐减,农业收入下降。
(二)农民务工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影响农民增收。调查了解到,截止三季度末,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还未正式结算,按照以往惯例,务工工资在春节前才能逐步兑付,影响当年农民收入增长。
(三)农户对发展特色种植的信心不足,特色种植短期难以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普通农户对特色种植长远发展的信心不足,如遇到枸杞、葡萄价格低、种植效益差的时候,就大面积拆毁,看到其他农产品价格好的时候又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导致特色种植的规模不稳定,特色种植产品的市场不稳定,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明显。除此之外,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会导致当年种植费用大幅度增加,影响农民增收。
(四)政策性红利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有可能减弱。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单纯从增收的角度来看,在已有的政策逐步落实的前提下,若无新的惠农政策继续出台,或者惠农补贴无新的增量,也会促使政策性红利对农民增收支撑作用的减弱。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一)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二)加大对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培养新生代农民工,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加在外就业机会。二是引导农民工在本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中就业,增加本地就业机会。三是寻找就业信息,加大劳务输出,鼓励农村劳务经纪人带动本村劳动力外出就业。
(三)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增强扶贫帮困力度。一是继续加大社会救济的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做好社保兜底工作,为增收困难户增加收入。二是加大扶贫帮困力度,落实帮扶项目和措施,切实帮助低收入农民解决就业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