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蝉鸣即将掀开七月的扉页,辖区中小学生将迎来长达两个月的暑假。然而,这个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假期,却暗藏着诸多安全隐患。其中电信诈骗、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网络沉迷等问题尤为突出。
为守护青少年平安成长,红寺堡区公安分局红寺堡派出所以“守护生命之花 共筑平安校园”为主题,在暑假前开展“最后一课”宣传行动。本期安防讲堂聚焦暑期学生安全典型案例,结合辖区实际与防护举措,为广大家长和学生送上一份沉甸甸的“安全指南”。
斩断“两卡”黑手,警惕“躺着赚钱”陷阱。“只需提供银行卡,每天轻松赚取200元,这样的‘兼职’广告让不少学生心动”。然而,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是电信诈骗的资金链条。2025年6月,某职业院校学生王某因出售3张银行卡获利600元,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立案侦查。
红寺堡公安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银行卡、手机卡帮助支付结算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6月拟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14周岁至16周岁以及16周岁至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或者14周岁至16周岁一年内两次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执行拘留。更严峻的是,涉案学生将面临信用惩戒:2年内限制新办电话卡、银行卡,影响升学、参军、考公等人生重要选择。
游戏诈骗花样百出,守护暑期“云安全”。“免费领取限定皮肤”“1元解锁全英雄”,这些看似诱人的游戏福利背后,往往藏着诈骗分子的陷阱。2025年6月,某小学12岁女生因点击“明星QQ 群”链接,被诈骗分子以缴纳“保证金”“认证费”为由通过远程屏幕共享骗走9万余元,此类案件在暑期呈现爆发式增长。
红寺堡公安梳理出五大诈骗套路:一是虚假交易类,以低价充值、代练为由诱导转账;二是冒充客服类,谎称“账号冻结”要求缴纳解冻费;三是屏幕共享类,通过远程操控盗取支付密码;四是追星打榜类,以获取签名照为由实施诈骗;五是威胁恐吓类,冒充公检法要求“自证清白”。为此,推出“三步防护法”:安装国家反诈中心 APP 并开启预警功能,绑定家长支付账户设置消费限额,遭遇诈骗立即拨打96110或派出所报警电话。
筑牢生命防线,守护暑期“安全岛”。暑期不仅是诈骗高发期,更是溺水事故的危险期。2025年5月,某县三名初中生结伴野泳,两人不幸溺亡。每年的6到8月,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头号杀手。为此,红寺堡派出所立足实际,构建“源头治理+立体巡防+精准宣教”三位一体安全防线,全力守护未成年人暑期平安。
牢记“六不”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正确救援方式:遇到他人溺水,应立即呼救并拨打 110、120,可利用竹竿、救生圈等工具施救,切勿盲目下水。
在校园安全方面,红寺堡公安针对暑期易发生的欺凌事件,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修订内容,实施欺凌行为将面临治安处罚,学校未及时处置将追究责任。同时,推广“三步调解法”:矛盾发生时先冷静三分钟,再寻求老师介入,最后通过法治途径解决。
一次打架可能毁掉两个家庭;一个诈骗电话可能卷走父母的血汗钱;一次野泳可能让生命永远停留在夏天。请记住: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血与泪的教训,每一条防范建议,都是守护你平安的“盾牌”。
安全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不是烦琐的约束,而是你成长的保障。在此,红寺堡公安呼吁广大家长加强监护,教育孩子牢记“三个不”:不轻信陌生信息、不透露个人隐私、不随意转账汇款。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守护每一朵生命之花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