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史料中关于红寺堡的记载十分缺乏,红寺堡的历史一直不被人们熟知,为了打通红寺堡的历史文脉,寻找到红寺堡的历史渊源,2009年3月3日,红寺堡开发区工委宣传部邀请宁夏历史、考古、文化诸方面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召开了红寺堡开发区历史文化研座谈会,对红寺堡开发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红寺堡”命名及由来,形成了一些观点。
宁夏大学历史系教授白述礼先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证,初步认为:红寺堡命名源于“红寺”,可能是在明代建设“红寺堡”的时候,选址“红富寺”的旁边,依照“红富寺”的名字把新建的堡子命名为“红寺堡”。红寺堡开发区文广中心常刚同志在实地走访红寺堡当地原住居民,并查阅相关文献后推测“红寺堡”一名的由来是和它旁边的寺院有关。早在宋元时期,红寺堡古城周围就有七十二座寺庙,“红富寺”是其中之一。寺内有佛殿、三清殿、玉皇阁、天王殿、菩萨殿、药王殿、文宫、三官、山神土地、龙王等庙寺,有戏楼、花园等建筑物,香烟袅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红富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近年来重新建设,改名为“弘佛寺”,据现存文献记载,红富寺确切位置就在红寺堡古城的旁边。在考证红寺堡古城遗址的时候,工作人员在遗址东侧发现几个大型建筑土台,在其中一个土台的下面出土了两个泥塑的佛头;在古城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山包上还发现了一处土窑洞,窑洞的墙上仍残留部分彩绘,当地老农说这是药王洞,据说以前这里有很多座庙宇,香火很盛,来往的人很多。
关于红寺堡的建堡历史,目前有以下说法。
西夏说。宁夏文物考古所的牛达生研究员认为,根据红寺堡的考古新发现,红寺堡古城的历史应该更为久远。在红寺堡北部的水泉村发现了汉墓、红寺堡南部青山堡子发现了西夏墓葬、红寺堡镇西北部的一个工地上出土了一批西夏前期的钱币,这批钱币重约几百斤,其中有汉代的“半两”“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后周的“周元通宝”,十国前蜀的“天汉元宝”“乾德元宝”“咸康元宝”等。数量最多的是北宋钱,还有数枚珍贵的西夏文“大安宝钱”。2009年部分专家学者在对红寺堡古城遗址考察时发现一些带有黑釉、褐釉、白釉的碗、盘残片,经鉴定,属于西夏瓷,因此,他认为:“这表明最晚在汉代,红寺堡地区就有村落,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进行生产活动。”根据红寺堡古城附近发现西夏钱币窖藏和西夏瓷片的信息,他进一步推断:“红寺堡古城极有可能在西夏时期就已存在,明代只是在荒废和破烂的旧城基础上重建了红寺堡。”
明朝说。白述礼教授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发现有这样一条重要资料,即宁夏镇人张嘉谟所撰《帅府题名碑》中关于李祥将军的一条记载:“我朝受命是方者·····能有所建垂,此又不可以寻常论矣。如勇敢而成功红寺者,李祥。”这是一段红寺堡城建成前两年发生的战事,具体为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指挥使仇钺在红寺堡附近成功切断套部小王子劫掠固原归路,击败小王子。又据《朔方道志·镇戎县》中的一段记载:“附旧志所载圮废公所:红寺、韦州等各有仓,今皆废。”这些记载说明:在正德二年(1507年)创筑第一座红寺堡古城以前的弘治年间,已经存在“红寺”的相关文字记载。红寺堡是“正德二年(1507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委指挥郑廉筑之”。杨一清是红寺堡古城堡的创建者,是他上奏正德皇帝,请求建筑了红寺堡古城。杨一清创建的古城遗址,位于今天红寺堡开发区西南新庄集乡南的旧寺堡子村,所以红寺堡古城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2009年3月27日,白述礼、杨森翔、孙生玉、鲁人勇等专家在罗山西侧、徐冰水东北方向的旧寺堡子村考察后,一致认为:位于红寺堡开发区东南、徐冰水东北、罗山西侧脚下的旧寺堡子村的古城遗址,与文献记载和明代皇明九边考图的标记完全一致。因此,这座古城遗址应该就是正德二年(1507年)杨一清、郑廉创筑的红寺堡屯军古城。这座古城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废弃。新红寺堡建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大地震,总共存在了24年。
相信,随着文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红寺堡的过往将会不断被揭示。红寺堡,这个曾经繁荣的地方,一定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骄人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