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稳中趋缓 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红寺堡区2019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之一
今年以来,红寺堡区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增收富民”为统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调整完善和落实特色种植业扶持政策,将黄花菜、枸杞等特色产业的种植补贴,调整为烘干房、晾晒场、托盘等基础设施及市场营销的补贴,做长做优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竞争力、产出率,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一季度,全区农村经济呈现发展平稳、增速放缓的形势。
一、主要运行情况
(一)农业经济平稳趋缓发展。一季度我区农林牧业总产值10601.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5%。其中,农业1024.0万元,增长17.6%;林业373.3万元,增长13.1%;畜牧业6519.0万元,下降2.6%;农林牧渔服务业2685.4万元,增长5.4%。实现农林牧业增加值5096.3万元,可比增长2.26%,与去年开局增速4.03%相比,增速放缓近1.8个百分点,位居山区九县(区)中游。
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构成来看,一季度我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构成与上年相比呈现“三升一降”,其中: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业增加值比重11.2%,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林业占2.6%,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牧业占53.2%,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占33.0%,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占比较大的畜牧业在一季度增速大幅下滑,是直接影响我区当季和上半年农业经济较好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重筹措扩融资强保险,春耕备耕进展顺利。一是整合各方支农资金1830万元,作为农业贷款担保基金,撬动银行信贷支农扶持力度,保障农业生产前期投入资金充沛、发展动力强大。二是财政统筹资金300万元,按照农户自筹保费不超过20%的标准,对种植业、养殖业推行对应价格及自然灾害保险,实施土地流转费履约保险,继续执行农业机械事故险,助推农业安全生产。三是充分发挥农资供销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资服务机构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备耕,为农业企业及农户搞好农业生产服务。市场供应春小麦籽种800余吨,当前储备玉米种子460余吨、马铃薯种子5175吨、油料种子96吨;储备各类化肥10000多吨、农药500公斤、地膜9万公斤。四是春耕生产进展顺利,完成春小麦播种近4万亩。设施蔬菜供销两旺,3930亩设施蔬菜喜获丰收,一季度投向市场销售产量达到3042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5.7%。63585亩黄花菜越冬存活良好,返青成活率达到98%以上。
(三)畜牧业发展呈现波动。受生猪肉牛疫情影响,畜牧业生产分品种波动大,对一季度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大,一季度生猪出栏6379头,同比下降4.8%;家禽出栏74858只,同比下降6.7%;肉牛出栏10057头,同比下降21.5%;羊出栏98043只,同比增长2.4%。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和预警
饲料价格上涨,畜禽存栏减少和农业用水紧张是制约当前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豆粕、小麦麸皮价格以及育肥猪、肉鸡、蛋鸡等配合饲料价格有所上涨,对养殖效益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两大牲畜一家禽存栏全面下降。一季度生猪存栏7368头,同比下降9.6%;羊存栏349644只,同比下降1.9%;鸡存栏136077只,同比下降16.4%。存栏的下降意味着如不大量补栏,二三季度乃至全年畜牧业趋势是下行的。三是农业生产用水日趋紧张。红寺堡扬黄灌溉区,干渠设计控灌面积40万亩(节水灌溉),目前实际控灌面积已超过60万亩(包括外围补灌区),我区农业灌溉用水依然十分严峻。四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力不强。注册登记多,聚力发力少。
三、几点建议
一是全面落实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政策,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引领带动。 二是做好土地经营流转指导与监管,不断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确保流转土地不撂荒,农民收益不受损。三是盘活现有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场),发挥合作社的真实带动作用,切实使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经营组织成为发展农业经济,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升耕地经营效益的主力军。四是抓好畜禽补栏增量,做好疫情监控与防治,促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五是降低生产成本,加强抗风险能力,保证农民有效增收。农牧与市场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农资价格的变化,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抑制农资价格过高上涨。要严厉打击贩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保证农民有效增收。六是加大设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进度,检修维护好已有节水灌溉设施,确保农业有效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