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坚持“脱贫攻坚、增收富民”工作总基调,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人民,固本求源、稳中求进,狠抓项目建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健增长。
一、收入基本情况
2019年一季度红寺堡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4.3元,同比增加276.9元,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910.4元,同比增加82.5元,增长10.0%,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5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1408.7元,同比增加129.7元,增长10.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5.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牧业及三产收入增长明显。调查结果显示,农户人均出售中草药材(种植)117.0元,同比增加106.8元,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5个百分点;人均出售肉牛金额442.6元,同比增加301.3元,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2.7个百分点;三产人均经营净收入411.6元,同比增加45.2元,增长12.3%,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9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9.2元,同比增加1.5元;转移净收入316.0元,同比增加63.3元,增长25.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2.7个百分点。
二、影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一)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因素
1.本地务工收入增加拉动农民增收。根据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一季度本地非农务工19人,与上年持平,季末本地非农务工12人;人均务工时间68.9天,较上年同期增加32.8天;非农务工实际总收入1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万元。本季度本地从业1个月以内的农民工4人,从业1-2个月的农民工有1人,从业2-3个月的农民工有14人;一是有11人参加农村公益性岗位,务工时间长,收入稳定;二是冬季有农户建房或房屋装修,有技术的农民工在本地务工方便,日工资在260-300元且务工时间较长。
2.外出从业人数收入双增。一季度外出务工24人,较上年增加10人;外出自营4人,较上年增加2人。外出务工实际得到的总收入24.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7万元;共计寄回带回家中13.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8万元。外出务工者以第三产业为主,有18人。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7人,月收入在3000-20000元不等;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4人,月收入在2500-4500元不等;从事交通运输业的3人,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0人,其中4人从事采矿业,月收入在1500-4000元不等;4人从事制造业,月收入在2000-4000元不等;2人从事建筑业。
3.农村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户本地就业问题,拉动本地务工收入增加。2018年3月起,农村分三批共提供公益性岗位2580人,3-6月工资标准为828元/月,7月开始工资上涨为909元/月。
4.牛羊肉价格稳中有升。一季度市场山羊肉零售平均68元/公斤,同比上涨21.4%,环比上涨6.3%;羊羔肉平均零售62元/公斤,同比上涨19.2%,环比上涨3.3%;牛肉平均价格62元/公斤,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3.3%。
5.精准脱贫政策发力,肉牛养殖成效显现,促民增收。住户调查数据显示,一季度肉牛出售较上年增加10头,是上年的3倍,金额增加356.5元,是上年的3.5倍。
6.农村低保、农村养老金提标扩面,拉动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2018年4月、2019年1月,红寺堡区农村低保两次上调,每月标准分别增加40、50元,当前农村低保A类、B类、C类每月分别为350元、280元、240元,较2018年一季度每月增加90元,涨幅60%左右。除此之外,一季度对全部享受低保和高领津贴的人员给予600元取暖补贴,较上年高100元,领取城乡统筹养老金人数较上年同期增加530余人,并且养老金标准从2018年9月起上调20元为190元,涨幅11.8%。
7.2018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发放时间推后,拉动一季度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由于政策原因,2018年的粮食直补、农业生产综合补贴等补贴在2018年12月发放,发放时间与往年不一致,导致今年一季度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外出从业时间短,影响务工收入增加。根据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一季度农民工人均外出时间62天,较上年同期少8天。
2.玉米价格不稳定致使玉米出售量减少。2018年新玉米上市价格就高于2017年同期,并逐步上涨,2018年底玉米价格涨至最高1.9元/公斤,部分农户在此阶段出售,还有些农户还在继续等待玉米价格上涨,但从2018年底开始玉米价格受外部因素影响开始下跌,目前跌至1.72元/公斤,农户观望情绪浓厚,出售玉米意愿下降,致使一季度玉米出售量减少。一季度玉米出售量254.3公斤,较上年减少34.9公斤,下降12.1%。
3. 牧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随着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并持续向好,加之精准扶贫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户养殖意愿浓厚,购买肉牛、肉羊等支出增加,导致养殖费用增加,经营成本上升。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务工形势严峻,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已进入收尾期,95%以上农户住房已享受危窑危房改造政策,加之农户考虑自身经济条件,不打算翻新重建,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减少,农民务工期缩短,日工资增长空间较小,导致以卖苦力为主的农民务工收入减少。
(二)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费用上升,影响牧业净收入增加。小麦、玉米价格每公斤分别上涨0.2元、0.4元左右,加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持续推进,红寺堡区为了巩固精准脱贫成效,鼓励农户养殖,2018年所有已经脱贫和未脱贫的农户贫困户都会享受一定养殖补贴,农户养殖意愿浓厚,加大养殖投入,购买畜产品成本增大,饲草料支出明显增加。
(三)增收途径单一,对增资政策的依赖程度过高。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资性收入,而提高工资性收入主要依靠政策性增资的拉动,受近几年增收政策的不断出台、政策性增资的空间不断缩小影响,拉动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
(四)二三产业发展较缓,带动增收的能力不足。一是受宏观经济影响,第二产业发展放缓,是居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批零、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水平较低,消费外流的情况普遍,对居民收入增加的带动作用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技能培训,搭建求职信息平台。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培训面,有效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难问题,并能够建立农民工求职信息平台,畅通用人渠道,负责提供给农民工相应的务工信息及岗位需求。解决农民工就业信息闭塞等困难。
(二)转变思想认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想创新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老百姓不计算投入产出比,不懂得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没有看到实际的收益,想象不到现代农业会带来怎样的效益,加之已经习惯传统农业春耕秋收按部就班的劳作模式,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的快节奏。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因素。
(三)创新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高效收益。鼓励农业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营销方式。在有条件的区域搞试点,给予政策及财政上的最大化支持。不断开发农业附加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开展枣文化宣传节,农业产业园等形式,加强农业产品品牌形象。
(四)调整分配方式,保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加强公共财政收入对“三农”的投入,切实保证惠农政策的有效贯彻,确保农民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长,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五)改善民生状况,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己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坚决保证农民群众的医、养、住等基本要求。进一步简化医疗报销操作模式,逐渐减少农民个人支付金额。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大额养老保险机制,改变农民单纯依靠土地养老、儿女养老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