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生态移民监测调查数据显示:一季度红寺堡区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3.2元,同比增加130元,增长9.0%。
一、移民可支配收入基本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同比下降,首次出现负增长。一季度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60.9元,同比降低0.3%,占可支配收入的61%,虽然仍是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受多重因素影响,首次出现下滑。受季节等因素影响,一季度本地投资项目开工少、企业流转的土地也没有开始大量用工,移民本地就业机会少,务工收入有限,加上一季度护林员工资未及时发放,影响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
(二)经营成本费用增加,净收入下降。一季度人均经营性收入185元,同比降低1.1%。
1.扶持力度加大,新建圈棚投资较大。一直以来,我区移民受各种因素限制,从事养殖的只占很少比例,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也微乎其微。为了移民村有持续稳定的主导产业,我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于移民新建圈棚从事养殖业进行补贴,移民开始大量新建圈棚,仅龙源村有200多户农户新建圈棚达200多座,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农户用于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幅增加。
2.养殖效益增加,新购幼畜费用增加。我区移民养殖主要以牛、羊为主,随着主要畜产品价格的上升,养殖效益的不断增加,移民养殖积极性大幅增加。一是羊肉价格上涨,养殖效益提升。从2017年三季度起羊肉价格一路上涨,一季度我区绵羊毛重价格24-26元/公斤,比去年一季度19-20元/公斤增长26%-30%,山羊毛重26-28元/公斤,增长23%左右。二是牛肉价格与去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变化幅度不大。牛肉价格近两年基本保持不变,市场零售56-58元/公斤,加之我区出台的一系列畜牧业养殖扶持政策,农户受益较大,肉牛养殖积极性高。据调查,一季度时很多农户开始购进幼畜及育肥周转畜,还有部分农户等贷款下来后打算继续购进,同时饲料、饲草等的大幅支出,造成畜牧业生产资料一次性支出过大,一产净收入下降。
3.市场需求低迷,农村二、三产业经营行情不乐观。调查了解到,做贩卖小生意的、开小商店的等,普遍反映经营状况不佳,三产收入同比基本持平,变化幅度不大。
(三)来源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迅速上涨。一季度人均财产性收入55.1元,同比增加46.6元。一直以来,我区移民财产性收入几乎全来源于土地流转收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为切实增加移民收入,2017年起区政府出台飞地养殖政策,即通过由农户向银行贷款5万元作为养殖资金注入壹加壹公司,由壹加壹公司负责购牛、饲养、销售,农户收益4000元/年的“企户联合” 模式,部分移民加入到该模式中,开始取得分红收入。
(四)脱贫攻坚补助力度加大,转移性收入持续增加。一季度人均转移性净收入372.2元,同比增加88.3元,增长31.1%。
1. 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对于新建圈棚的予以补助5000-6000元/座,养殖一头牛补助3000元,一只羊补助500元,鸡、兔20只以上补助2000元,50只以上5000元,最高8000元的补助标准;以及见犊补母每头800元等其他畜牧业扶持政策。一季度共发放各类畜牧业补贴达866.25万元。
2.社会补助和救济力度加大。一季度为所有享受低保人员及高龄老人,每人一次性发放500元的冬季取暖费,共计发放212.85万元,人均达82元。
二、制约移民持续增收的因素
(一)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缺乏有效支撑。新常态经济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但我区移民大多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的体力劳动,移民外出务工机会越来越少,外出务工形势越来越严峻,务工渠道有限,务工收入缺乏有效支撑。
(二)养殖初期投资大,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效益。移民养殖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前期兴建圈棚、购买产品畜、幼畜、饲料等生产成本过大,成本回收尚需一段时间,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效益,对经营性收入增长贡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