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引号
640303001/2018-22325
文号
发布机构
红寺堡区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红寺堡区社会经济调查队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8-05-14
名称
红寺堡区一季度农民生活消费持平略增
红寺堡区一季度农民生活消费持平略增

  一季度,红寺堡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2162.7元,同比增加43.1元,增长2.0%。

  一、生活消费特点

  (一)生存型消费特点

  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生存型消费支出1217.6元,占人均总消费的56.0%。

  1.食品烟酒消费大幅增长。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食品烟酒消费680.7元,同比增加158.7元,增长30.4%。其中谷类、豆类、薯类、肉类、禽类、水产品、干鲜瓜果类及奶类等制品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28.2%、81.1%、69.0%、53.9%、24.9%、18.1%、61.0%及69.5;烟酒类生活消费基本持平,人均消费35.9元;蔬菜和食用菌及蛋类持平略降,分别为45.8元、8.6元,分别降低1.0%、0.9%;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服务类消费稳中有增,人均消费32.6元,增长0.8%。

  2.衣着类和居住类消费基本持平。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衣着类消费182.6元,同比减少0.2元,降低0.1%,人均居住类消费354.7元,同比减少2.1元,降低0.6%。

  (二)发展型消费特点

  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发展型消费支出685.1元,占人均总消费的32.0%。

  1.教育消费支出大幅降低。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教育支出188.0元,同比减少46.0元,降低19.7%。

  2.交通通信消费支出略有增长。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交通通信生活消费294.5元,同比增加14.5元,增长5.2%。交通通讯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油价上涨导致交通费用增长。一季度红寺堡区油价平均每升6.9元左右,较上期同比增加0.55元左右,增长8.6%。二是移动电信业务捆绑消费导致通讯支出增长。由于移动电信业务扩展,交话费送宽带业务逐渐深入农村,农村网络逐渐普及,农民通讯消费不断上升。

  3.医疗保健消费明显下降。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医疗保健消费202.6元,同比减少35.5元,降低14.9%。

  (三)享受型消费

  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享受型消费260.0元,占人均总消费的12.0%。

  1.文化娱乐服务大幅降低。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49.7元,同比减少22.6元,降低31.3%。

  2.家庭设备用品耐用消费品支出迅速降低。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家庭设备及耐用消费品45.1元,同比减少88.7元,降低66.3%。家庭设备及耐用消费品支出减少主要是因为危房改造政策的实施,带动多数农村家庭早期就享受了相关政策,家庭设备及耐用消费品随即置办齐全,后期需求量大幅减少。

  3.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迅速增长。红寺堡区一季度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165.2元,同比增加65.1元,增长65.0%。

  二、制约农民消费的因素

  (一)长期性收入偏低是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一季度红寺堡区农民可支配收入2367.4元,人均生活消费2162.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1.4%,长期的收入偏低使得收入与消费的差距难以拉开。

  (二)暂时性收入不稳定是制约农民消费欲望的重要因素。农民消费主要依托其暂时性的务工收入,而近几年农民务工形势严峻,务工岗位零散且较少,暂时性工资性收入难以维持稳定增长,对农民消费存在较大制约。

  (三)中等消费家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的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消费。有批发零售经营、交通运输经营及居民服务等非农经营的家庭收入较高但占比较少,难以拉动整体的消费水平,而中收入者由于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环境差,各种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金融服务落后及金融消费意识淡薄等因素制约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较重的支出负担制约了农民消费。农民收入除了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外,还要支付过高的建房、农资、人情往来及其他各种费用,支出负担较重。

  三、对策建议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奠定坚实基础。一要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农业经营收入。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扩大高质量高档次畅销农产品生产,推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集中,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区。三要加快农业产业进程。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坚持走农业工业化道路,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四要完善农民增收减负政策。通过深化农业集中化生产,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形成集约化农业生产基地,减轻农民外出务工负担,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提高城镇化水平,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加强城镇化建设会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同时可以使农村生活消费方式从半自给生活消费方式向城市商品化生活消费方式转变,刺激农村居民对家庭设备及住房、医疗等消费的需求。

  (三)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发挥非农收入对消费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的就业增收潜力,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善待农民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并建立工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让打工的“暂时收入”逐步转化为“持久收入”。

  (四)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农民消费的信心。大力推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相应的救助标准和社会监督体系。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