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红寺堡区特色种植业奏响土地生“金”三重曲
时间:2025-11-14 来源: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今年以来,红寺堡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年提升产业效益,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特色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带动务工7.76万人脱贫户务工2.6万人监测户务工0.27万人

一是政策搭桥聚民心,推动零星壮大产业转型通过政策创新与产业发展布局,成功将黄花菜从零星种植发展为富民支柱产业,实现小黄花大产业的跨越升级。针对产业初期三怕三低三缺困境(农户怕技术、怕销路、怕亏损;机械化、附加值、品牌辨识度低;服务缺政策、缺人才、缺渠道),研究制定出台《红寺堡区优势特色产业扶持政策措施》,合理运用财政补贴和土地流转政策提供技术培训、机械化采收服务,并引入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使红寺堡黄花”畅销全国,知名度大幅提升。推动种植面积从110亩增至4.64万亩,年产鲜菜7万余吨,综合产值达4.3亿元产业年均带动4.1万人务工,实现劳务创收1.48亿元,脱贫户人均增收超3000元,印证了政策搭桥、产业壮链、群众共富的乡村振兴路径。

二是模式创新致富,绘就用设施增收的生动图景。通过设施农业模式创新,成功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乌沙塘等5个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发展1.36万亩设施农业,有效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创新推行的2364联农带农模式,通过构建政企、企农双向合作机制,实现农户收入构成、身份角色、技术能力三转变,形成企农合作经营收益6:4分成模式,有效激发农户内生动力。该模式在全区推广后,年带动农户超5500户,提供务工岗位2.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以上真正实现设施农业架起农户增收致富桥的发展目标。

三是调优结构延链条,实现以协同良性循环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构建多元化特色农业体系,形成芦笋、萝卜、紫薯、中药材等小众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格局。新庄集乡建成标准化芦笋基地,配套开发芦笋深加工线,带动200余人年均增收6000元;千亩萝卜种植采用滴灌技术提升品质,加工萝卜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柳泉乡紫薯种植通过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开发,亩均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0%红寺堡镇建设亩甘草示范基地,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直供药企。创新土地流转租金、基地务工薪金、订单农业保底三金联结机制,构建土地集约化经营+劳动力就近就业+农产品保底收购利益共同体,通过产业延链补链实现亩均效益提升30%、农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形成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乡村发展良性循环。

从黄花菜的华丽蜕变到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从政策创新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红寺堡区正以特色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涂抹产业融合、百姓共富的绚丽色彩,为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红寺堡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