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红寺堡区:多措并举,建设宜业宜居新农村
时间:2021-12-10 来源: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今年以来,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工作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发展要求,着力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有效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坚持立足区情、优化结构,推进产业提质增效采取“产业拉动、组织联动、企业带动”等模式,发展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农业抓实特色种植促增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新增种植黄花菜、中药材、酿酒葡萄、露地蔬菜、优质牧草等特色产业2.8万亩抓牢畜牧养殖稳增长着力决农户分散养殖收益不高问题,积极推行“出村入场”养殖模式,发展规模肉牛养殖园区30滩羊养殖园区36家,新培育家庭牧场334个,全区肉牛饲养量达13.12万头、滩羊97.49万只抓好产业转型助提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稳粮保供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综合示范区,推进全区玉米绿色种植;改造低产葡萄1.58万亩,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对葡萄种植温度、光照、湿度、pH值、日照时长、有效积温、病虫害防治等实现信息化记录。建设滩羊智慧生态园区大数据云平台、30万只滩羊智慧养殖园区、10万亩柠条平茬复壮和高效草林复合体基地等项目,落实15万亩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补贴资金943万元,发展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农业

坚持多措并举、惠民富民,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着力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鼓励合作社示范带动群众发展富民产业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按照户均各类补助项目资金不超过8000元的标准对全区符合政策条件的8705户已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监测户落实扶持资金6732万元。补贴资金415.4 万元,对4026户发展特色产业的已脱贫户按照政府承85%标准购买了“防贫保”产业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对在发展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羊)四大主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的15家涉农企业和67个合作社落实经营主体带动资金500万元,鼓励群众发展产业促增收。扩大产业带动就业,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优化“党支部+农户+企业+基地”的运行模式,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务工创收。

坚持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激发集体经济活力。积极探索、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64个村集体房产、用地、荒山、草原、项目等量化成股,颁发了股权证;开设了专门账户,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独立核算;建立了三资管理系统,对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全程监管,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构建了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完成64个行政村45770户农村耕地调查登记工作确权颁证28636户379189亩,对99720亩自发移民耕地和82159亩国有荒地申请移出应确权面积范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累计投入类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投资2.34亿元发展集中养殖、农机合作、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劳务协作等村集体经济,获得村集体收益资金3691.02万元,实现全区64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24个村集体收益10-50万元、36个村集体收益50万元以上、4个村集体收益100万元以上。

坚持标本兼治、齐抓共管,擦亮美丽乡村名片。示范区创建契机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整治要求,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全面整治人居环境,紧盯“五清一改”等重点内容梯次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推行“积分超市”,建立“红黄绿”三色管理和“红黑榜”通报机制,评选“最美庭院”585户,发放生活物品2000余件,发动群众积极清扫庭前院后,调动公益性岗位高标准打造村庄主干道路及绿化林带等公共区域,清理垃圾60余万吨,拆除违章建筑20余万平方米。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投资6.37亿元,因地制宜建设环村林、护路林、防风林、经济林,利用边角地、撂荒地打造小微绿化公园、公共绿地,增加生态绿量10.76万亩。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成果,改造农村道路44公里实施人饮巩固提升、盐碱地治理、村庄内涝治理等项目23个,铺设供水管道677公里,建设污水管网70.8公里,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000座,收购畜禽粪污20余万方,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维修改造、盐渍化治理等项目58个,平畦整地1.9万亩,增施有机肥4.24万亩,整治沟道47.53千米,整修渠道288.7千米、田间道路117.12千米,改善灌溉面积4.6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000亩,补齐增强农业发展短板,打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最后一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