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引号
640303001/2018-24874
文号
发布机构
红寺堡区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吴忠市红寺堡区社会经济调查队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8-05-25
名称
红寺堡区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红寺堡区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异地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1999年开发建设以来,红寺堡区委、区政府密切关注畜牧业发展趋势,在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形态、提高畜产品供给质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做足功夫,促使畜牧业平稳健康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也逐步增加。

  一、不断前进中的畜牧业

  (一)红寺堡区畜牧业产业生产现状

  截至2017年末,红寺堡区生猪存栏8305头(能繁母猪673头),出栏11820头,猪肉产量922吨;牛存栏32055头(奶牛1403头),出栏26925头,牛肉产量4099吨,奶产量625吨;羊存栏311265只,羊出栏312867只,羊肉产量5310吨;家禽存栏99114只(蛋鸡存栏47726只),家禽出栏171411只,禽肉产量331吨,蛋产量721吨。本地从事畜牧业相关龙头企业9个,其中从外地引进2个龙头企业,2017年末,专业养殖合作社111个。本地设立1个活禽交易市场,拥有1个畜产品屠宰企业。畜牧兽医防疫人员56人,2017年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824人次。

  (二)2005年以来畜牧业生产变化趋势

  1.过渡阶段(2005-2010年)

  “十一五”初期,红寺堡区畜牧业处于探索过渡阶段,家庭分散经营依旧占据半壁江山,产业规模化进行中,畜牧生产发展较为缓慢。同时受“禽流感”、生猪“蓝耳病”等疫情影响,家禽生产遭受严重打击,猪肉价格也大幅下降,养猪严重亏本。截止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生猪饲养量基本保持不变,出栏增长7.9%;牛饲养量增长36%,出栏增长超过一倍;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下降30.8%和24%,出栏分别下降19.3%和12.9%。

  

  2.成长阶段(2011-2015年)

  2011年以来,畜牧业经营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逐渐增大,畜牧业也得到广泛关注。2014年扶贫政策顺利推进,更多科学技术得到推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等一系列举措促使畜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2015年,由于生猪市场行情疲软,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生猪养殖处于亏损状态,行业产能持续下滑。牛价相对稳定,牛肉价格保持在60元/公斤。羊价下跌,养殖利润空间缩小,大部分散养户开始退出市场。家禽养殖主要以蛋鸡为主,蛋鸡可以满足一般家庭对蛋白质和肉类的日常摄取需求,散户家禽养殖积极性较高。较2011年,生猪、牛、羊饲养量分别增长12.0%、40.3%和92.6%,家禽饲养量略微下降,出栏分别增长30.3%、80.0%、一倍和7.7%。

  

  3.快速发展阶段(2015-2017年)

  截止2017年末,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畜牧业补贴持续推进,红寺堡区主要畜禽生产形势大好,各类畜种饲养量持续增加。2017年畜牧业补贴标准为肉牛3000元/头,肉羊(生猪)500元/头,标准化养殖圈舍5000元/座。生猪、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增长11.3%、49.3%、16.3%和44.7%,出栏分别增长23.7%、43.2%、42.8%和81.7%。

  (三)2014年以来畜牧业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畜牧业产业扶贫资金11257.5万元;修建圈棚3080座,面积246400平方米,补贴资金1344万元;修建青贮池650个,面积19500立方米,补贴资金65万元;见犊补母项目补贴牛肉19800头,补贴资金1368万元。

   二、多措并举不断壮大畜牧业

  随着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科学化不断推进,红寺堡区多措并举不断壮大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养殖收入水平。

  (一)立足根本,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1.发展优势原则立足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找准畜牧业产业发展切入点,培育有市场前景、有区域特色的产业。

  2.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自治区、吴忠市项目扶持、地方财政补贴等形式,极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壮大畜牧产业。

  3.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安全、绿色的畜产品。积极培育特色品牌,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

  (二)扶持政策破解养殖难题

   2017年出台的《红寺堡区2017年特色种植业及肉牛产业扶持政策措施》为红寺堡区畜牧业产业发展政策填补了空白,对畜牧业饲草和肉牛产业均设立了补助计划,破解了养殖难题。其中优质牧草(苜蓿)分三年按照311的方式即每亩300元、100元、100元的补助标准进行补贴;“见犊补母”补贴,农户养殖3头及以上基础母牛,每产一头牛犊,除享受自治区、吴忠市财政补助外、红寺堡财政再补助300元/头,共计800元;对建设标准化青贮池且收贮青贮玉米或黄贮玉米秸秆的农户根据补贴标准由红寺堡区财政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3000元补贴。

  (三)抓紧技术创新,探索滩羊转型新路径

  2017年,红寺堡区“寇启芳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滩羊新品种培育、高档肉生产两项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宁夏滩羊产业转型升级探出新路径。目前,该工作室已培育出宁夏滩羊新品种150余只,培育“二代羊”24只,并稳定遗传。培育的肉用型滩羊新品种比原种滩羊体重增加了30公斤以上,同时配套应用高档肉生产技术,可使滩羊效益提高两倍以上,为今后提高良种覆盖率,优化畜禽种群做出突出贡献。

  (四)创新养殖模式,拓宽群众增收路径

  1.“企业+”模式三联动。红寺堡区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采取“政府供地、企业捐建、牧光互补、托管养殖、农户分红”的运营模式,解决了部分贫困户扶贫生产要素缺失的问题。大力推广企户联合增收脱贫、企社联合利益共享、企业服务社员收益三类养殖模式。截止2017年末,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存栏2514头,银行发放贷款564户2827.5万元,参与养殖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1500元以上,目前已为564户贫困户发放第一季度养殖收益56.4万元。

  2.赊销母牛破难题。受传统养殖习惯及资金、技术困难等影响,个体农户养殖规模一直比较小。为发展壮大养殖业,促进移民增收,红寺堡区引进了华润集团海原公司的基础母牛赊销养殖项目。截至目前,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新台村分四批为49户建档立卡户赊销基础母牛200头,每头赊销金额6000元,共计赊销120万元。此外,红寺堡区弘德专业养殖合作社积极响应政府帮扶号召,为柳树台村13户农户赊销基础母牛,共计75头。

  三、继续完善产业政策,实现畜牧业养殖新目标

  继续把畜牧业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增长点,不断提高扶持政策力度,确保各类补贴资金及时到位,提高科学技术手段,促进红寺堡区畜牧业长足发展

  (一)拓宽销售渠道,加快畜产品品牌化进程

  当前红寺堡区畜产品多为本地市场灵活销售,无固定企业收购,销售路少量小,相较之下,外省畜产品价格高、需求大、利润空间大,拓宽销售渠道,加快畜产品品牌化进程势在必行。增强品牌意识,全力打造专业冷鲜肉产业链条,培养订单式销售模式同时善加利用电商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把更多优质的畜产品销往省外、国外,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二)降低养殖成本,解决后顾之忧

  随着饲草、圈棚、青贮池、基础母畜等各类扶持项目相继实施,让养殖户感受到了政府对畜牧业的关怀,但还有部分细节被忽视。一是红寺堡区畜牧业养殖模式为自繁自育加育肥,严格控制架子畜来源,务必确保畜产品安全。二是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贷款政策支持以及自有饲草耕地来降低养殖成本,部分厂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填补肉牛养殖保险政策缺失空白降低企业和农户风险,提升养殖信心。四是政府行政执法部门简化手续、缩短办事流程,为企业政策倾斜提供更加贴心优质的服务。

  (三)培养合作意识,调动生产积极性

  加强合作养殖优势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参与合作养殖意识。根据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为养殖户最大限度地减少销售中间环节、节约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从根本上大幅度增加养殖户的收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