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红寺堡要闻
一道五彩斑斓的风景
时间:2018-11-23 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特约记者 庄电一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千古荒原红寺堡开发20周年。这3个时间节点是相互关联的:没有改革开放,国家不可能、宁夏也无力开发红寺堡;开发红寺堡,印证了改革开放的实力;红寺堡成片的绿洲,又是宁夏沧桑巨变的缩影。

从1998年开始,国家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兴建了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黄河水按照人的意志滋润了红寺堡高原。从贫困地区搬迁过来的20万人,在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上营造了新家园。

开发20年,红寺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则是颜色的变化。20年前,红寺堡只有一种颜色——黄色,黄沙、黄土,构成了那里昏黄的世界;荒凉、荒芜,成为千古不变的主色调。极目远眺,单调的色彩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即使是精神饱满的人,走到那里也会昏昏欲睡。天上看不到鸟儿飞,地上见不到兔子跑。偶尔看见的几株蒿草,也是无精打采地伏在地面,年复一年,好像从没有长高过,似乎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没有生机,没有希望,也没有利用价值。

如今的红寺堡,黄色已悄悄隐退,荒凉已成为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绿,黄,紫,红,白……每种颜色,都是成片的、成段的、成规模的。无论是在大地行走,还是从空中鸟瞰,人们都会因这些绚丽的色彩而陶醉。


红寺堡的绿: 

由一片黄变成一片绿 

20年前,在红寺堡想找一棵拴毛驴的树都找不到,现在,在红寺堡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树,树成为大地的主角。20年前,红寺堡境内见不到水,现在,因引黄河水灌溉之利,红寺堡不仅有了几十万亩水浇地,而且在城镇周边有了4个装满水的湖,空气也因此变得湿润了。

登上红寺堡镇北侧一个人工堆积的小土山,近处的紫光湖波光粼粼,远处的林带、苗圃尽收眼底。举目远眺,原来缺林少绿的罗山已被浓密的深绿所覆盖。由松树、红杉、红柳、白杨、花棒构成的林网,已将昔日漫天飞舞的黄沙牢牢地“锁”在了脚下。  

W020181117346307944673 

绿树环绕的紫光湖  刘海 摄

自开发以来,红寺堡每年都大规模植树,森林覆盖率由开发之初的零,提高到了现在的10.35%。而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则分别达到了35%、39%,全区林地面积已有124万亩。主干道路、渠道两岸被生态林“一统天下”;村庄巷道、房前屋后、农家庭院则是经果林的“领地”。红寺堡区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仅城北的防护林就有10万亩,而在滚泉到红寺堡23千米公路两侧,已经树起了100米宽的宽幅林带。荒原绿化,显示出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介绍,2005年以前,黄沙还时常掩盖城区道路的路牙子,2007年以后,环境逐年改善,黄沙也逃得无影无踪了。 


红寺堡的黄: 

黄牛和黄花菜唱起了双“黄”  

降服了黄沙,改变了地貌,红寺堡并非就此与黄色绝缘。“黄”,仍然是红寺堡人喜爱的颜色。不过,此“黄”非彼“黄”,如今在红寺堡“大行其道”的“黄”,一是增值显著的黄牛,二是正在撑鼓农民腰包的黄花菜。  

目前,红寺堡肉牛存栏已经达到7万头。肉牛,自然是以黄牛唱主角,但其中也不乏杂色牛。记者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宁夏壹加壹农牧公司,那里,肉牛年存栏已超过两万头,养殖规模已在全国排在前10位。该公司董事长王振和告诉记者,他们不仅建成了年产25万吨饲料加工厂,而且建成了年屠宰20万头肉牛加工厂,他们加工的肥牛卷、牛肉丸、牛排畅销多地,仅在广东就有60多个门店,产值已达四五亿元,今年将有30个养牛合作社加盟。  

王振和告诉记者,全国第一家将奶公牛育肥的养牛场就在这里。过去,出生不久的奶公牛,都是在抽完血清后就被处理掉了,经济效益有限。而他把这些小奶公牛全部养成了肉牛,很受消费者欢迎,也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与黄牛同样“黄”得可爱的,还有面积正迅速扩大的黄花菜。地处偏僻的太阳山镇,开发出4.5万亩水浇地,其中2.5万亩都改种了黄花菜,现已组建4个合作社。红寺堡的黄花菜,品级高、价位好、规模大,不仅吸引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而且让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高看一眼”。中国农业大学在这里设立了“富硒黄花菜研发中心”,从育苗、品种选育、栽培、深加工等方面都对红寺堡给予大力支持。在红寺堡,还成功举行了“中国·红寺堡富硒黄花菜科技高峰论坛”,到会企业、媒体有五六十家,红寺堡也一跃成为“中国黄花菜明星产区”。农民苏秉荣,整合村里的土地种植了30亩黄花菜,今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种黄花菜让他迅速致富,他也从原来的两间土房搬入花20万元建造的高档新房,将买了没几年的长安汽车无偿送给了亲戚,而自己则花27万元买了一辆新奥迪。像他这样靠黄花菜致富的,在红寺堡不止一户,也不止一村。  

为推广黄花菜而耗费大量心血的太阳山镇党委书记杨云告诉记者,现在,说闲话不说黄花菜的,就不是太阳山人!  

W020181117346307940354 

黄花菜争艳  资料图片

太阳山镇兴民村的4200亩地,现在全部种上了黄花菜。“村在黄花中,黄花在村中”已成为那里独特的景观。  

太阳山镇现在的人均收入已高于红寺堡区的平均水平,其中黄花菜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黄花菜的经济效益令人眼热,农民也由不了解、甚至抵触转向热烈欢迎,红寺堡区种植的黄花菜很快便达到6.7万亩,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黄牛与黄花菜这出“双黄”大戏,让人看得拍手称快。 

 

红寺堡的紫: 

葡萄酒香飘到海内外 

红寺堡地处贺兰山东麓,是国际公认的酿酒葡萄最佳产区,但开发之初那里却连一棵葡萄都没有。节水灌溉的需要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催生出红寺堡的葡萄和葡萄酒产业。

作为扬黄灌区,红寺堡最宝贵、也最稀缺的资源是水,节约用水是他们长期要做的大文章。种一亩玉米需要六七百立方米水,而采用了滴灌技术,种一亩葡萄只要200多立方米水就够了。

从2005年开始,各种名贵葡萄相继到红寺堡安家落户,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达到10.6万亩,葡萄酒厂纷纷上马,葡萄酒庄从无到有,仅建成投产的就有13家,2014年成立的葡萄酒协会,已拥有28个会员单位。红寺堡酿造的葡萄酒声名鹊起,产品不仅销往海内外,而且多次拿下国际大奖。2015年,他们捧回了“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金字牌匾。  

成行成列、葡萄满枝的葡萄架,成为红寺堡大地上耀眼的景观;晶莹剔透、红得发紫的葡萄,成为农民美好生活的新憧憬;有规模、有档次的酒窖,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葡萄酒,正待价而沽。  

W020181117346307949562 

紫葡萄盈枝  李宏图 摄

酿酒师成为红寺堡的“红人”。2013年,酿酒师李财过来时曾有过犹豫,但一看到红寺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渐成规模的葡萄眼睛就放光了,他很快把全家搬到了红寺堡,决心扎根红寺堡,放手大干一场。  

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红寺堡最有前途的产业。  


红寺堡的红: 

枸杞红透半边天 

枸杞,是宁夏最负盛名的特产。独享“枸杞之乡”美誉的中宁县,不仅与红寺堡相连,而且红寺堡有一部分土地就是从中宁县划过来的,红寺堡发展枸杞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开发20年来,红寺堡的枸杞发展到5万多亩,在宁夏的特色产业中也争得了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枸杞种植、采摘、加工、销售成为红寺堡红红火火的产业,许多人因此脱贫致富。

W020181117346307945483

枸杞红了  张洁龙 摄


红寺堡的白: 

羊羔咩咩唤财富 

与养牛业齐头并进的是养羊业,红寺堡全区羊只存栏已达到78万只,人均养殖超过3只。令许多外地人诧异的是,这么大的养殖量,在大地上却看不见放牧的羊群。原来,舍饲养殖让所有羊只都不必到野外自己觅食,而是在羊圈里过上了“饭来张口”的悠闲生活,既发展了畜牧业、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让庄稼秸秆充分利用,红寺堡的畜牧业取得了“双赢”。

红寺堡的绿、黄、紫、红、白,是一片片、一块块的,每片、每块都不一样大、也有不一样的色彩,这是因为各乡、各村的产业各具特色。

红寺堡大地上的颜色,越变越好看,色彩也越来越艳丽。与这种变化相呼应,红寺堡人的精神面貌也在变。以往的愁容变成了笑容,以往的拘谨变成了开朗。他们越来越健谈,表情也越来越丰富。

记得十几年前去红寺堡采访时,有关部门常常会安排去事先选好的点、采访安排好的人。所选的点,一般都是成绩大的点;所选的人,基本都是能说会道的人。现在,没有这样的安排了,哪里都可以去,谁都可以接受采访,不再有任何顾虑和禁忌了。

红寺堡的景物在变,变得越来越好看;红寺堡的人在变,变得越来越自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